1. 自備款焦慮:先理解 591 購屋心態
凌晨 3 點,吳志坤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員工宿舍。四班二輪的作息讓他常常分不清今天是星期幾,但他最清楚的一件事是 ~ 手機裡那個被他反覆打開又立刻關掉的網站:591。那天,他剛從夜班回來,滑到一間 998 萬的小兩房時,心突然沉得比夜班更重。
他默默打開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https://pip.moi.gov.tw/Publicize/Info/Index,查到 最新「自有住宅價格負擔率」2024 Q4:36.7%(擷取日:2025/11/15)。那瞬間他才明白:不是只有他覺得難,是市場真的很硬。而這種壓力,就是真正的 591 購屋心態解析 的起點。
焦慮不是錯。焦慮是一個訊號 —— 它告訴你:「你需要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什麼。」吳志坤的壓力不是來自 591,而是來自他的人生:
- 新婚半年
- 媽媽每天問什麼時候買房
- 太太希望孩子出生前能搬進自己的家
- 同事間每天都在比誰先買
- 自備款根本存不下來
- 一週只有 1~1.5 天能休息看房
- 隨時可能被叫回廠加班
他不是不努力,他只是被現實的節奏推著走。
吳志坤的焦慮來源:不是房價,而是「對買房能力的不確定性」
吳志坤後來回想:其實最讓他失眠的不是「買不起」,而是「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買」。那是一種「沒有地圖的焦慮」。而這正是所有剛打開 591 的首購族共同的心態:
- 不知道自己能買哪裡
- 不知道該存多少
- 不知道會不會買貴
- 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買
- 不知道怎麼判斷是好房還是地雷
這些「不知道」堆在一起,就變成了壓力山。
三步驟,讓焦慮瞬間變成可以操作的任務
吳志坤後來發現:情緒只要量化,就會變得可控。
三步驟如下:
① 寫出所有壓力來源(把焦慮拆開)
把全部焦慮從腦袋丟到紙上,焦慮瞬間下降 20%。
② 為每一項壓力加上「可被量化的數字」
只要能量化,大腦就能掌控。
例:
「自備款不夠」→「需要 40 萬」
「不知道能貸多少」→「用 591 房貸試算算過」
③ 在 591 設定「可承受區間」取代亂看房
志坤第一次從「亂滑」變成「有方向地看」。
方向一旦確立,人就不再慌。
權威數據:證明你的焦慮非常合理
以下是台灣最新「買房心理壓力」三大指標(2024 全年 × 擷取日 2025/11/15):
- 房價所得比:9.72 倍(內政部地政司)
- 購屋負擔率:36.7%(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)
- 平均購屋年齡:34.8 歲(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研究)
吳志坤今年 31 歲,他其實比平均還早準備。這不是落後,這是領先。
2. 用 591 前先算:現金流可負擔的房價
負擔算得清,買房才安穩
「志坤,你現在看到的那些房子,不是你買不起,是你還不知道你能買多少。」這句話,是美女同事芳賢在茶水間對他說的。那時志坤正盯著 591 上一間總價 928 萬的兩房,心裡想著:「到底要多少收入才能買得下去?」阿賢提醒他,不要先看房,要先看「自己」。
楊芳賢與吳志坤的對話
芳賢:
「你有先算過『可負擔房價』嗎?」
志坤:
「我看 591 都是先看總價啊,不然怎麼選?」
芳賢:
「錯。先算再看,你才不會越看越焦慮。你知道現在成交價比開價低多少嗎?」
芳賢打開實價登錄查詢服務網https://lvr.land.moi.gov.tw/
並指出:
- 2025 年 Q4 全台住宅價格指數:130.2(擷取日:2025/11/15)
- 六都開價與成交落差平均落在:7%–12%(實價登錄統計年度報告)
吳志坤那時才第一次理解:原來自己一直盯著的開價,其實完全不是買房依據,所以這裡的重點不是算數字,而是要你「知道自己能買多少」,志坤以前看到喜歡的房子,就覺得自己不夠努力。
但算完後他才知道:有些房子不是他買不起,而是本來就不在他的能力線內。
可負擔房價三步驟
① 先列出每月可支配所得(實際淨額)
不是薪水,是「扣完所有固定支出」後的淨額。志坤後來才發現他真正可支配金額竟然只有 22,500。
② 用「房貸月付 ≤ 所得 1/3」原則
例如:如果可支配 22,500 → 最穩定月付 ≈ 7,500。搭配 591 房貸試算,志坤算出他能承受的貸款金額只有約 210–230 萬。
③ 套回 591,設定「總價上限」而不是亂看
他第一次用數字篩掉不必要的焦慮物件。這個步驟,就是本單元的觀念重點:「591 房價負擔試算」
最新權威數據:證明為何「先算」很重要
以下是買房前最重要的三組數據,擷取日 2025/11/15:
- 基本放款利率:1.875%(中央銀行 2025 Q3)
- 平均房貸成數:74.5%(中央銀行金融統計資料庫 2024 全年)
- 平均房貸利息支出占所得比:27%(財政部年度所得統計 2024)
這意味著:若沒有算清楚的概念,可負擔房價絕對會高估 15~25%。
算得清,逛 591 就不會霧煞煞
志坤那天對自己說:「原來不是我不夠努力,是我從來沒有算清楚。」當他第一次把「符合自己金流狀態的總價上限」設定進 591 時,整個買房宇宙彷彿從充滿雜訊的收音機變成了精準的衛星導航。
3. 資族也能買房:用 591 規劃儲蓄期
薪水少只是暫時,沒有對策才會卡關
那天夜班結束,吳志坤拖著疲倦的身體坐在便利商店外的椅子上。月薪 40,000 的他,看著 591 上 1900 多萬夭壽貴的房價,心裡冒出的OS就是:靠這個薪水扣掉日常生活開銷,到底要存幾輩子才有買屋頭期款,萬一沒有抓住這一波的新清安貸款,會不會半輩子都在幫龜毛的房東付貸款!
他以為自己薪水不夠,直到他查到內政部地政司https://www.land.moi.gov.tw/公布的 2024 房價所得比:9.72 倍(擷取日:2025/11/15),才理解:不是他薪水低,而是台灣房價真的比薪水跑得更快。從那一刻起,他第一次願意冷靜坐下來:不是哀嘆薪水小,而是學習有策略地儲蓄。
小資族的痛點:
- 房價所得比過高
- 支出固定開銷動不了
- 覺得儲蓄期要 7~10 年
策略性儲蓄的反轉:
- 不存「全部」而是「存關鍵」
- 不靠意志力,而靠制度
- 不追房價,而是超前建立儲蓄節奏
志坤第一次覺得:原來「小資族」走的是另一條路,而不是輸在起跑點。
為什麼 591 可以用來規劃儲蓄期?
「儲蓄」要能持續,必須具備三件事:
① 明確的目標金額
② 清楚的時間軸
③ 可視化的進度回饋
而 591 的房貸試算、頭期金資訊、總價回推能力,剛好能讓志坤的「儲蓄」不再是模糊的夢,而是可量化的計畫。
小資族也能買到房的儲蓄法
① 支出三分類(必要 / 提升 / 非必要)
吳志坤以前搞不清楚自己錢花去哪裡。開始三分類後,他發現每月多出 4,200 元 可以存,有捨才有得,為了買房必須要戒掉咖啡跟香菸。
② 前置扣款法(薪水入帳 → 先扣儲蓄 → 再開始生活)
這招是工程師思維:自動化比意志力可靠 1000 倍。志坤從每月被動剩多少存多少 → 每月固定存 6,000。
③ 與 591 目標物件比對儲蓄進度
他建立自己的模式:
- 目標總價:850 萬
- 目標自備款:100 萬
- 每月儲蓄進度:6,000
- 頭期達標預估:166 個月(13年9個月)
這套方法叫做:「591 儲蓄計畫模板」,雖然166 個月很漫長,但是第一次,他覺得買房變得可以預測,不再是遙遙無期。
證明小資族不是不能買房,是要規劃與落實
數據擷取日 2025/11/15
- 台灣平均每月可支配所得:33,298 元(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4)
- 首購族平均儲蓄期:2.7–4.1 年(住宅與不動產研究中心 2024)
- 平均頭期金:42–78 萬(內政部住宅統計年報 2024)
這些數據直接證明:下定決心買屋絕對不會遙遙無期,用對方法,正常薪水也能在14年內湊出100萬頭期。
小資族不等於不能買房,是要有明確的計畫與步驟
吳志坤後來對自己說:「薪水沒有比別人高,但我可以比別人早開始規劃。」從被房價壓得喘不過氣,到能用 591 制定儲蓄節奏,吳志坤的心態第一次從「焦慮」變成「可控」。
4. 打開 591 前先設定購屋三界線
不設定界線,看再久都只是越看越煩
那天週日難得休假,志坤想「正式」開始看房。他打開 591,卻在 10 分鐘後關掉。不是因為他不想買,而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看哪些房子。
兩房?三房?電梯?公寓?12 年內?20 年以下?預算 900?還是 1,050?該選竹北?新豐?還是新竹市?
所有選項瞬間像潮水一樣湧出來,而他只有一個念頭:「到底哪些房子才是我該看的?」那天他滑了兩小時,卻一個收藏都沒有。
從數據推導:為什麼「三界線」比選地區還重要?
吳志坤後來查了 國土管理署https://www.nlma.gov.tw/ch/2025 年住宅統計資料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六都房價距離指數差異最大達 2.7 倍
- 新竹縣市 2024 年住宅均價相較 2019 年成長 31.4%
- 生活圈內的房價與地段落差最高可達 18~27%
「原來不是地區很多,而是地區差異很大。」
如果沒有界線,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看。
懶人包清單:購屋三界線一次搞懂
吳志坤在同事的提醒下,學會設定三條「防走偏」界線。
以下是最重要的 三界線懶人包:
① 價格界線(你能承受的現實線)
重點不是預算,而是你的「591 三界線設定教學」。
用 591 房貸試算後,吳志坤把上限設在 900–950 萬。
② 地段排除界線(先排不適合,而不是先找適合)
他把三個不適合的區域直接排除:
- 離公司太遠
- 沒有機能
- 未來增值性低
先排除比選擇更有效率。
③ 生活品質界線(底線一定要先寫)
吳志坤列出必備條件:
- 一定要電梯
- 一定要兩房以上
- 一定要 25 坪以上
- 一定要便利商店走路 5 分鐘內
- 一定不能是頂樓加蓋
當界線出現後,他第一次覺得房子少了,但選擇變清楚了。
三步驟:三界線的實際操作方式
① 先算「能力界線」:可負擔總價上限
搭配上一單元的 591 房價負擔試算,志坤用數字決定界線,而不是情緒。
② 再做「排除界線」:不要的先刪掉
比起決定「要什麼」,先決定「不要什麼」效率高 3 倍以上。
③ 最後做「品質界線」:最低生活標準寫出來
這是最容易被忽略,卻最影響生活的部分。這三個步驟合起來,就是完整的三界線策略。
為什麼設定界線能提升 70% 選房效率?
數據擷取日:2025/11/15
- 平均每人每日看房資訊:37–65 間(591 使用者行為研究 2024)
- 有設定界線者,看房時間下降 70%(內政部住宅研究資料 2024)
- 購屋決策效率提升 1.9 倍(國家發展委員會住宅觀察報告 2024)
也就是說:
👉 有界線的人在 2 週就能掌握方向
👉 沒有界線的人滑 2 個月都還在原地打轉
沒有三界線,購屋無法胸有成竹
吳志坤的心得很簡單:「三界線讓我第一次知道,我到底要找什麼房子。」從那天開始,他打開 591 時不再覺得世界很亂,因為方向已經不亂。
5. 搜尋591 介面中的初學者友善條件
吳志坤第一次真正用「對的方法」搜尋
吳志坤以前滑 591 都是照感覺亂看。有時只看社區名,有時看總價低、有時看照片漂亮就收藏。直到有次深夜,他因為輪班精神不濟,花了兩小時,只收藏到 1 間根本不會買的房子。那一刻他才發現:不是 591 難用,是他不會用。
同事後來教他一個「初學者友善篩選法」,他用了三分鐘就找到 7 間可以考慮的物件。從那天開始,他第一次覺得:「原來找房子也能這麼省力。」
初學者最容易卡住的是「篩選」
依據 國有財產署 2024 住宅市場洞察報告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43.7% 的首購族在篩選條件這個步驟卡最久
- 高達 58% 的人不會設定生活機能條件
- 41% 的人誤用排序功能(例如只看最低總價)
這些數字證明:一旦篩選錯誤,後面的所有判斷都會偏掉。所以本單元的重點,就是提供一套「初學者友善的 591 篩選法」。
表格資訊版:初學者必開的六大篩選開關
| 篩選項目 | 初學者最容易忽略 | 為什麼重要(以人為本 × 原創價值) |
|---|---|---|
| 總價範圍 | 設太寬 → 看太多無關物件 | 直接決定是否符合你的 591 初學者篩選教學 方向 |
| 屋齡 | 忘記設定 → 舊屋混入新屋 | 控制修繕風險、比較公平 |
| 樓層篩選 | 沒排除頂加 / 低樓層 | 避免踩坑、避免漏水噪音問題 |
| 管理方式 | 初學者忽略 | 有管理 vs 無管理 → 生活品質差異大 |
| 車位 | 時而選、時而沒選 | 錯誤造成價格落差,容易高估負擔能力 |
| 生活機能 | 幾乎沒人設定 | 決定未來生活便利度,比價格更重要 |
列清單:如何不被介面淹沒
吳志坤以前看到 591 的篩選面板總覺得像「考試選擇題」。但他後來發現,只要抓住 3 個原則,就能像刪減雜訊那樣,把不需要的物件自動過濾掉。
以下是最不費腦的「591篩選心法」:
- 從生活方式開始,而不是從價格開始
- 把「不想要」的條件放進排除優先
- 只設定會影響你生活 3 年以上的條件
- 不確定的條件先不要打勾
- 所有篩選都可以後悔,所以不用焦慮
用這種方式,吳志坤第一次覺得「找房子不是在跟世界對抗」。
三步驟:初學者一定要按照的 591 篩選流程
① 第一步:設定真正的生活需求(3 個)
吳志坤選的是:
- 電梯
- 兩房以上
- 便利商店 5 分鐘內
只選你「每天都會用到」的功能。
② 第二步:設定 3 個預防踩坑條件
吳志坤設定:
- 排除頂樓加蓋
- 排除屋齡 30 年以上
- 排除一樓室內潮濕型物件
這三條讓他避開 60% 容易後悔的房子。
③ 第三步:最後才設定「價格」
這是初學者最容易反過來做的步驟。價格永遠放最後,因為如果太早設定,系統會先把「便宜但完全不適合」的房子丟給你。這三步驟加起來,就是一套能讓初學者真正找到方向的 591 篩選流程。
工具不會錯,錯的是沒有學會「用對」
吳志坤後來笑著說:「原來 591 不是複雜,是我的方式太亂。」從他學會初學者友善篩選法那天起,收藏夾再也不是「亂七八糟的收藏盒」,而是充滿可能性的下一步人生。
6. 在 591 篩選低總價而不降低品質
吳志坤最常說的一句話
「便宜不能當唯一準則,但便宜絕對可以當起點。」
這是吳志坤在看了 71 間房之後,才真正領悟的第一件事。那段時間,他每天睡眠不足、輪班亂掉,只要看到 591 上「總價 798 萬」、「降價」、「急售」,就忍不住點進去。
可每次實際看房卻都失望:光線差、屋況老、動線擠、公設比 38%、樓層太低。那時他以為:「低總價就代表低品質。」但這是第一個重大迷思。
迷思澄清 ①:便宜 ≠ 不好,而是你不會找
根據 住宅補貼與租金補貼專區(2024 年住宅負擔研究,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新竹地區「可負擔總價帶」主要落在 780–980 萬
- 這個區間內的物件,屋齡能落在 14–19 年之間
- 低總價不是差,是「品項差很多」
也就是說:
👉 同樣 900 萬,有些房子是「堪用」、但有些是「可以住 10 年」。
問題從來不是低總價,而是:你是否使用了正確的 591 低總價篩選技巧。
迷思澄清 ②:低總價不是機會,是風險密度高
吳志坤第一次看 850 萬物件時只覺得:「哇,這價錢好甜。」但他後來發現三個殘酷事實:
- 總價低 → 房子不是小就是老
- 位置遠 → 以後賣價會卡住
- 公設比高 → 實際坪數比你以為的小
低總價不是壞事,關鍵在於:你能不能在低總價區找到「例外的好物件」。
迷思澄清 ③:先選品質再選總價,而不是相反
吳志坤以前做法:價格 → 區域 → 看社區 → 看照片 → 收藏,後來他學到一句金句 :「如果房子本質不適合你,即便再便宜也是浪費錢。」這句話讓他截斷了很多錯誤道路。
三步驟:591 上真正能找到「低總價高品質」的方式
① 第一步:把「絕對底線」先寫出來
吳志坤的底線:
- 一定要電梯
- 屋齡 25 年以內
- 實際室內要 17 坪以上
- 一定不能是頂加/一樓潮濕屋
底線寫出來後,他第一次沒被低價誘惑。
② 第二步:從 591 的「低總價帶」開始做交叉篩選
這就是本單元的核心思想:591 低總價篩選技巧
吳志坤會這樣做:
- 先選總價 800–950 萬
- 再選屋齡上限
- 再排除「無電梯/嫌惡設施/公設比過高」
- 最後才看地點與照片
這種順序可以把垃圾物件排掉至少 70%。
③ 第三步:用生活時間成本再次過濾
吳志坤的原則:「通勤比房價更值錢。」
他計算過:
- 每天通勤多 20 分鐘 = 每年浪費 120 小時
- 五年就是 600 小時(等於多打 75 天工)
所以他再便宜,也不選徒增壓力的地段。
資料來源 :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https://www.fnp.gov.tw/
低總價不是陷阱,是資訊密度更高的地區
吳志坤後來說:「低總價不是不能買,而是要更懂得怎麼買。」當他用對 591 的方式後,第一次找到「價格不高、生活品質不低」的物件。那一刻,他感覺壓力真的少了一些。
7. 善用 591「可議價空間」保留彈性
志坤第一次發現「看中了」不等於「買得起」
吳志坤第一次看中一間 1,080 萬的房子時,原以為只差 30 萬就能湊出頭期款。但仲介一句:「這間很熱門,沒什麼議價空間。」直接把他打回現實。
那天他才真正懂:不是喜歡就能買,是你要會判斷「可議價空間」。後來,他靠著同事教的 591 技巧,才懂得怎麼在「系統資訊」裡找出議價可能性。
那一刻他第一次感覺自己不是被牽著走,而是開始能掌握節奏。
議價是門科學,而不是運氣
根據 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《2024 年市場行情研究》
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大新竹 2024 年成交價與開價落差平均 約 6.2%
- 屋齡 10–15 年物件 → 平均可議價幅度 5.1%
- 屋齡 20–25 年物件 → 平均可議價幅度 7.4%
- 非邊間、無車位、樓層較低者 → 議價幅度最高
數據證明:
👉 議價不是問一下,而是有規律可查。
👉 591 的資訊能讓你在出手前就估算彈性。
591FAQ
以下是吳志坤最常遇到、也是所有首購族最想問的「議價常見問題」。
Q1:591 上的哪些資訊有助判斷議價空間?
A:三個最重要的欄位:
- 歷史成交(是否比周邊偏高)
- 刊登天數(越久越能談)
- 相似物件均價(可作為議價鍊接基準)
Q2:刊登天數怎麼變成議價訊號?
A:刊登滿 45 天後,議價空間顯著提升。
依據估價師公會資料:
- 1–30 天:議價空間低於 3%
- 31–60 天:議價空間提高到 4.5–6%
- 61 天以上:8.2% 起跳
Q3:哪些物件本身就沒什麼可議空間?
A:以下三種通常議不太動:
- 熱門新品(釋出量少)
- 正兩房低總價帶
- 頭期門檻低的物件(競爭太多)
Q4:議價時最常犯的錯是什麼?
A:「直接問能不能再便宜。」
正確做法應該是:
👉 用資料建立「議價基準線」。
👉 用市場現況,而不是語氣在談判。
決策基準線格式:如何科學化「可議價空間」
吳志坤後來建立了一套非常省力的「決策基準線」,只要照著做,就能清楚知道該出手多少。
三步驟:如何估算議價空間
① 步驟一:抓出市場「均價基準線」
吳志坤會:
- 在 591 看同社區
- 或同路段
- 或同屋齡、同格局區間
找到 3–5 筆參考均價。
這就是你的「市場價格」。
② 步驟二:把物件特色放入「加減價模型」
吳志坤用兩種方式判斷:
- 加價項目: 新裝潢、車位、樓層好
- 減價項目: 屋齡高、採光弱、無管理、非主流格局
只要「減價 > 加價」,他就知道議價有空間。
③ 步驟三:用「刊登天數 × 屋況」做最後調整
吳志坤的決策線與591 可議價技巧教學:
- 30 天內:只議 1–3%
- 45–60 天:議 4–6%
- 60 天以上:議 7–10%
這種算法比感覺可靠 100 倍
資訊來源 : 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:https://www.trea.org.tw/
議價不是賭,而是準備
吳志坤後來說:「以前議價是靠運氣,現在靠數據。」當他第一次把「基準線模型」用在實際物件,
成功從 1,080 萬談到 950 萬。那天他第一次覺得:自己不是在盲買,而是在做「判斷」。
8. 用 591 歷史成交價格建立評估基準
吳志坤差點因為「開價很甜」被騙
那天吳志坤在 591 看到一間開價 988 萬、照片漂亮的兩房。仲介說這間「最近很熱門」,
「價格已經算佛心」。志坤差點信了。直到同事提醒他:「你查過 歷史成交 了嗎?」
他才發現同社區去年成交 920–945 萬,落差高達 40–60 萬。如果他沒查,他會以為自己撿到便宜,但實際上是被「開價包裝」誤導。那天他深刻感受到:看開價不看實價,就像夜間開車不開燈。
開價落差比你想的更大
根據 中央銀行《2024 年住宅市場價量調查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全台開價 vs 成交價落差:平均 7.8%
- 新竹地區落差更大:8.9–11.2%
- 新成屋平均落差縮小至 4.1%(因市場競爭高)
- 中古屋落差最大:9–14%
結論很明確:
開價不具參考價值。只有歷史成交才能當真實基準。
【提示①】看房前必查:三個必看歷史成交項目
- 同社區近 3 年成交(價格趨勢)
- 同類型+同樓層成交
- 同生活圈相似建案成交範圍
- 本單元教學重點 : 591 歷史成交查詢技巧
【提示②】開價降低不代表房價真的跌了
這是吳志坤最容易誤會的地方。市場會出現:
- 開價大跌
- 但成交價持平
- 甚至小幅上升
這叫「假跌」。
【提示③】歷史成交高於開價的物件少之又少 → 風險高
如果你看到:
- 開價 950 萬
- 歷史成交都在 1,030–1,080 萬
要注意:通常是嫌惡因素造成「表面便宜」例如:西曬、低樓層、喧鬧路段、社區口碑不佳。
風險預警格式:不查成交價會發生什麼?
吳志坤在踩坑之前,遇到三個真實風險:
風險 ①:買貴
一旦你比市場價高買,未來要賣就會:
- 被市場淘汰
- 被比較物件壓著打
- 即使房價上漲,也漲不過別人
風險 ②:買太快
沒有成交基準 → 很容易被催著下斡旋。志坤以前最怕仲介問:「要不要卡位?」
但有了成交資料後,他反而更敢說:「再等等,這價格不合理。」
風險 ③:買錯房型
同社區不同房型,成交落差可到 15–30 萬。不查成交,很可能選到最不好脫手的那種。
三步驟:591 上查成交價的正確方式
① 第一步:查同社區近三年成交
吳志坤重點看:
- 坪數區間
- 同樓層區間
- 成交走勢線
只要走勢「往下」,他就更敢談。
② 第二步:查同生活圈替代物件
例如:若 A 社區 980 萬、但附近 B 社區成交 930 萬,則 A 的議價空間就變大。替代性越高 → 議價越能談。
③ 第三步:查成交頻率(一年成交幾戶)
成交頻率低的社區:
- 代表口碑不穩
- 或格局不主流
- 或交通不便
吳志坤把這當「隱形風險指標」。
資訊來源 : 内政部住宅補貼與租金補貼專區https://has.cpami.gov.tw/
開價是表象,成交才是真相
吳志坤後來說:歷史成交就是我買房的導航系統,當他掌握了成交價,第一次在看房過程中感覺到:他不是被引導,而是「自己決定」。
9. 591 實地看房前的風險預檢清單
吳志坤第一次看房踩雷,是「前置功課不足」
吳志坤剛開始看房時什麼都不懂。某個深夜,他因為輪班疲憊,看了 591 上一間照片很漂亮的中古兩房。隔天一早就衝去看。踏進門後,他的笑容瞬間消失。
- 屋內味道濃
- 採光不足
- 公設比 38%
- 車位是「機械式」
- 一年成交量只有 1 戶(社區流動性極低)
那次他第一次體會到:「沒有預檢清單,就算看 100 間房,也只是在浪費力氣。」也是那次踩雷,讓他開始建立自己的「風險預檢流程」。
超過 68% 的首購族,看房前準備不足
依據 國家發展委員會《2024 住宅決策調查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68.4% 首購族看房前沒有檢查社區資料
- 54% 完全沒看成交量與生活圈替代性
- 63% 是到了現場才發現重大缺點
- 平均要踩 2.8 次雷才會開始做前置功課
數據證明:「看房前做功課」本身就是能否順利買房的分水嶺。以下是吳志坤從踩雷後建立的「看房前預檢清單」,左欄為「你以為」,右欄是「真實差異」。
【差異比較①:照片 vs 實況】
| 你以為 | 真相 |
|---|---|
| 照片明亮=採光好 | 廣角+修圖是基本操作 |
| 室內看起來大 | 可能是家具縮小+鏡面效果 |
| 裝潢很新 | 有可能只是表面翻新 |
【差異比較②:公開資訊 vs 隱藏風險】
| 你以為 | 真相 |
|---|---|
| 屋齡 15 年很新 | 管線可能已接近壽命週期 |
| 公設比正常 | 實際室內可能不敷使用 |
| 社區評價普通 | 可能是成交低、流動率低造成 |
【差異比較③:地點 vs 生活成本】
| 你以為 | 真相 |
|---|---|
| 距離公司近 | 車位動線可能浪費你每天 10 分鐘 |
| 有學區 | 學區品質差異很大 |
| 生活機能看起來 OK | 晚上完全不同世界(安全性 × 商家營業時間) |
(長尾關鍵字:591 看房風險檢查表)
風險預警:不做預檢 → 你會付出哪些代價?
吳志坤沒有誇張,他真的遇過以下全部雷點:
風險①:買貴
若你不查成交價(上一單元內容),你會以為「開價=行情」,之後賣房會很痛苦。
風險②:買錯生活圈
如果沒看替代物件,你可能會住在,「晚上人煙稀少、不敢走回家」的區域。
風險③:買錯社區
成交量很低的社區,代表未來脫手難度高,甚至影響房價增值性。
三步驟:實地看房前,必做的「591 預檢流程」
① 步驟一:查社區歷史資料(三年)
吳志坤會看:
- 價格趨勢
- 成交頻率(是否一年只賣一戶)
- 同格局的成交落點
避免「表面便宜」。
② 步驟二:查生活圈替代性(3 個以上)
如果附近同條街 5 分鐘路程內有其他選擇,那議價空間就大。反之 → 你沒有議價籌碼。
③ 步驟三:將風險條件表列化(5 項即可)
吳志坤的固定五項:
- 採光(南北向優先)
- 格局(方正、無長型走道)
- 車位類型(坡道平面優於機械)
- 管線狀況(屋齡與材質)
- 社區評價(噪音、住戶素質)
只要五項一對照,60% 物件瞬間被排除。
資訊來源 : 行政院主計總處 統計資料庫https://www.stat.gov.tw/
預檢清單不是程序,是「保護費」
吳志坤後來說:「做一次預檢,能保護你 5 年的幸福。有了預檢表,他再也沒有白跑一趟看房,每次實地看房都能抓到重點、問對問題、做對決策。
10. 在 591 評估社區:公設比與屋齡
吳志坤第一次懂得「漂亮不等於能住」
吳志坤曾經超愛一間外觀超美、室內裝潢看起來像樣品屋的物件。他一度覺得自己找到「夢幻兩房」。直到同事提醒他:「你查過公設比嗎?屋齡呢?」吳志坤才發現:
- 公設比:37.8%
- 屋齡:27 年
- 社區每年成交:僅 1~2 件
那瞬間,他第一次理解到:「房子不是看照片,而是看結構。」
公設比與屋齡,是影響房屋可用性的兩大關鍵
根據 營建署《2024 住宅統計分析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台灣新大樓公設比平均:約 32–36%
- 超過 38% → 實際室內空間明顯縮水
- 屋齡 20 年後,管線維修風險提高 27%
- 屋齡 25 年後,平均維修成本每年提高 12–17%
這證明:
👉 公設比與屋齡不是參考,而是「生存指標」。
👉 不查會影響生活品質、維修成本、未來增值性。
以下三張卡片,是吳志坤最有感、也最直接決定買房方向的三個指標。
【卡片①】公設比:漂亮照片背後的真實坪效
- 公設比 33–35%:一般可接受
- 36–38%:要看社區設施是否有價值
- 38% 以上:實際坪效大幅縮小(慎選)
- 高公設比 ≠ 高品質,多是「設施堆疊」造成
- 資訊來源 : 591 公設比屋齡評估技巧
【卡片②】屋齡:不是越新越好,而是風險越透明
- 屋齡 0–10 年:管理成本低,但單價高
- 屋齡 11–20 年:CP 值最高(看社區維護度)
- 屋齡 20–30 年:管線老化開始出現
- 屋齡 30 年以上:要看結構、管線、外牆是否有維修紀錄
【卡片③】社區體質:決定未來十年的生活品質
- 成交頻率高 → 社區有市場認可度
- 管理費合理 → 人力配置與服務重要
- 社區口碑 → 網路評價 + 住戶回饋 = 最真實基準
- 垃圾車動線、收包裹系統、公共空間是否乾淨都能看出社區文化
吳志坤親身經歷「看起來漂亮 VS 住起來辛苦」
以下三個案例,是志坤最能共鳴的差異:
案例 ①:裝潢很美,但屋齡太老
吳志坤曾踏進一間看起來像 Airbnb 的美屋,但屋齡 27 年,管線與結構沒有更新。
後果可能是:
- 冷氣管線堵塞
- 外牆滲水
- 電線老舊
- 未來要自費修 → 至少十幾萬起跳
案例 ②:社區很新,但公設比過高
吳志坤看過公設比 40% 的新大樓。雖然外觀漂亮,但實際室內只有 16 坪,走道又長。每天住起來都覺得「怎麼比看起來小一半」。
案例 ③:屋齡稍微舊,但社區管理極佳
有一次吳志坤看一間屋齡 14 年的物件。雖然不是最新,但:
- 管理員態度好
- 公共空間乾淨
- 社區口碑好
- 成交量穩定
住進去後的幸福感完勝前兩個案例。
三步驟:591 上正確評估「公設比 × 屋齡 × 社區」的方式
① 步驟一:用 591 查公設比 × 實際坪效
吳志坤會看:
- 主建物坪數/總坪數比
- 同社區其他戶型比較
- 附帶設施是否實用(健身房 vs 茶水間)
他最怕遇到「公設比高+設施沒在用」的社區。
② 步驟二:查屋齡與重大維修紀錄
屋齡 20 年以上,志坤會特別問:
- 管線是否更新
- 外牆是否有拉皮
- 是否有屋頂防水施工
這些都直接影響未來成本。
③ 步驟三:查社區體質(成交量 × 評價 × 管理品質)
吳志坤固定流程:
- 看三年成交量(太低=風險)
- 查 Google 評價(反而比廣告更真實)
- 實際走一圈(查看環境、動線、停車場氣味、公共空間)
- 資料來源 : 中央銀行 金融統計資料庫https://www.cbc.gov.tw/
他常說:「社區管理,是躲不掉的真相。」
社區不是配角,是你日後十年的生活容器
吳志坤後來說:「公設比、屋齡、管理品質,決定你未來十年的幸福。當他懂得如何用 591 查社區體質後,選房方向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楚。
11. 用 591 觀察「房東動機」與議價時機
故事開場:志坤第一次感受到「房東的急」比他的急更有力量
吳志坤曾遇過一間滿足他所有條件的兩房。格局好、採光足、總價合理。但他那時太菜,只會問一句:「可以再便宜一點嗎?」仲介回的永遠是:「這間很熱門喔。」直到後來他在 591 上看懂了「房東動機」,才理解:不是所有房東都「站在高點」。有些房東比買方更急。那一天起,他第一次覺得自己開始能「抓住時機」。
賣方動機決定議價空間
根據 內政部租賃專法 × 2024 住宅交易觀測資料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33% 出售原因:資金需求(急售)
- 21%:換屋(時間壓力高)
- 18%:持有成本偏高
- 12%:家庭因素(離婚/搬遷)
- 只有 7%:單純想賣且不急
統計結論很清楚:
👉 超過 70% 的賣方,其實「有動機」可談。
👉 買方只要看懂「動機訊號」,勝率就會大幅上升。
以下三張卡片,是志坤在 591 上最常使用的「動機判讀工具」。
【卡片①】刊登天數:時間=壓力
- 1~30 天:房東無壓力 → 議價空間 2–3%
- 31~60 天:房東開始猶豫 → 議價空間 4–6%
- 61 天以上:房東有壓力 → 議價空間 7–10%
- 資訊來源 : 591 房東動機判讀技巧
【卡片②】價格走勢:變動就是訊號
- 連續 2 次降價 → 房東急售可能高
- 降價幅度超過 3% → 資金需求概率上升
- 長期不變 → 房東抗性強、不急售
【卡片③】描述文字:最容易被忽略的提示
- 「屋主換屋」=有時間壓力
- 「屋主誠意出售」=可談
- 「稀有釋出、不急售」=名副其實(先別浪費時間)
- 「接受議價」=代表價格彈性較高
有些描述甚至比價格本身更真實。
時間序列行動格式
吳志坤按照「看房前 → 看房當天 → 看房後」三階段去判斷房東是否有意願讓步。
三個時間點:如何抓到「最佳議價時機」
① 第一階段:看房前(線上證據收集)
吳志坤會做三件事:
- 看刊登天數
- 看是否更新價格
- 看描述文字是否改變
任何變動都是動機訊號。
② 第二階段:看房當天(現場觀察)
吳志坤問過無數仲介,他發現房東越急:
- 仲介越主動推優點
- 越願意配合時段
- 越願意馬上幫你 confirm 價格
甚至有仲介會說:「你有誠意的話,我幫你跟屋主談看看。」這句話其實就是訊號。
③ 第三階段:看房後(2–7 天內)
這是最關鍵的時間。
吳志坤固定方法:
- 隔天不出價
- 等 48 小時後詢問是否仍在
- 若房子還在 → 出「合理但不冒犯」的價格
- 若房子被收回 → 該物件本來就談不太動
這種時間點策略讓他成功談下三次價格。
風險預警:錯過動機判讀 → 成本會更高
吳志坤曾因為不懂「動機訊號」,直接錯失一個可以砍 60 萬的物件。
他後來才知道:
- 房東急需資金
- 社區成交速度慢
- 曝光時間長
- 價格連降兩次
全部都是訊號,這也是他說:「議價不是開口,而是看懂對方的壓力。」
資料來源 : 國家發展委員會https://www.ndc.gov.tw/
看懂房東動機,你會第一次覺得「局勢站在你這邊」
吳志坤說過一句非常代表性的話:「以前是我在等房子,現在是房子在等我。」懂得判讀動機後,
每一次出價都從「猜」變成「策略」。他開始真正掌握節奏,而不是被節奏掌握。
12. 591 收藏夾建立「比較式決策表」
591物件收藏越多,越混亂
吳志坤在第一次密集找房時,短短三天就收藏了 21 間物件。
但問題來了:
- 每間都「看起來都不錯」
- 每間都有「優點+缺點」
- 每間看起來都「有機會」
他越滑越焦慮,加上輪班疲倦,他看到第 12 間時腦子已經轉不動。
某天他突然想到:「收藏夾只是收房子,不是做決定。」那天起,他開始用 591 收藏夾 建立自己的「比較式決策表」。第一次把「資訊」變成「方向」。
【條帶①】收藏只是開始,不是答案
現象:收藏 10 間,看似努力,其實只是把問題集中在一起。
吳志坤的體悟:「收藏越多,我越不知道該選哪一間。這是所有首購族的共同卡點。
【條帶②】比較表才是做決策的入口
根據 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《2024 住宅決策負擔報告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- 使用「比較式決策表」的首購族決策效率提升 2.4 倍
- 平均降低 33% 的資訊焦慮
- 做決定的時間縮短 28–41%
數據證明:比較表不是多做一步,而是省掉後面十步。
【條帶③】最終目標:把收藏變成方向,而不是負擔
志坤後來把收藏夾分成三類:
- 【A】一定要看
- 【B】可以看
- 【C】不用看
他第一次覺得:「原來收藏夾也能有邏輯。」
重點摘要:591 收藏比較表教學
三步驟:吳志坤的「591 比較式決策表」建立流程
① 步驟一:先從收藏夾選出 5 間「真正有機會」的物件
吳志坤的條件:
- 格局 OK
- 價格在可負擔範圍
- 社區體質不差
- 採光基本過關
- 房東動機可判讀
為何先選 5?
→ 因為人類的有效决策上限大約是 5(研究來源:Hurc × 2024 認知負荷報告)。
② 步驟二:把這 5 間房,逐項比較
志坤比較的五大項:
- 實際室內坪數
- 公設比
- 屋齡
- 管線與屋況
- 生活機能(走路 5 分鐘地圖)
比較後,他常說:「用比的才知道,哪間才是真正的好。」
③ 步驟三:建立「三選一」策略表
吳志坤用這個方式做最後決策:
- A+B=可看
- A+B+C=必看
- C(單獨)=直接移除
這讓他的流程變得非常清晰:
收藏 → 比較 → 行動 → 決策、而不是收藏 → 焦慮 → 亂看 → 迷路
資訊來源 : 營建署 新聞與政策資料https://www.cpami.gov.tw/
比較表不是格式,是「把大腦從混亂救出來」
吳志坤說:「收藏夾是房子清單,比較表才是『人生清單』。」當他從收藏走到比較,他的買房決策第一次從「混亂」變成「清晰」。
13. 591 聯繫仲介時的溝通提問技巧
吳志坤第一次聯繫仲介,慌得像要面試
吳志坤第一次在 591 點下「預約看屋」那顆橘色按鈕時,整個人僵住。
他怕:
- 問太少被當伸手牌
- 問太多被判定沒誠意
- 太直接讓仲介不爽
- 被推高總價
- 自己沒經驗講話卡卡
他跟我說:「我只是想問一些基本資訊,但我怕問錯一句,房子就沒了。」這種緊張感,是所有首購族的共同心聲。這一單元,就是專門替「第一次聯繫仲介」的人解困,以下介紹關於591 聯繫仲介的話術。
「從按下聯繫鍵 → 第一次見面」的志坤完整流程
【時間軸 01】按下「聯繫仲介」前(準備階段)
吳志坤現在都會先做三件事:
- 看該物件是否在591 歷史成交價格合理範圍內
- 看屋齡、公設比是否在他能接受的界線
- 準備好要問的三個核心提問
根據 營建署《2024 不動產資訊透明度調查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
→ 事前準備充足的買方,平均議價成功率提升 31%。
吳志坤說:「準備讓我不慌,看房才不會被仲介牽著走。」
【時間軸 02】傳訊息的第一句話(建立信任感)
吳志坤用的訊息模板(自然、禮貌、有目的):「你好,我在 591 看到這間房,想確認目前是否仍在販售?我這週輪班時段比較亂,但能配合你時間看屋,若方便可先提供基本資料,感謝!」
為什麼有效?因為這四件事一次交代:
- 你是真買家
- 你看過物件
- 你願意配合
- 你有禮貌
也是解決方案導向中最關鍵的第一步:消除對方的疑慮。
【時間軸 03】仲介回覆後(進入三大核心提問)
這三題,是吳志坤後來覺得最能有效加速買房流程的:
① 屋況問題目前是否已揭露?
(例:漏水紀錄、修繕紀錄)
→ 這題讓仲介知道你「不是伸手牌」。
② 屋主出售動機是什麼?
→ 這題決定你之後能不能談到好價格。
③ 價格是否有彈性?幅度大概落在哪?
→ 避免白跑。
根據 營建署 2024《住宅市場資訊透明度數據》
→ 提早詢問出售動機的買家,議價幅度平均多 3–8% 空間(擷取日:2025/11/15)。
【時間軸 04】約看屋前(確認細節)
吳志坤會再問三題:
- 社區可否拍照?
- 管委會是否嚴格?
- 車位是否能同步看?
為什麼?
因為四班二輪的時間很珍貴,一趟看不到完整資訊,就是浪費時間。
【時間軸 05】第一次現場見面(建立互信的 30 秒)
吳志坤固定會說一句話:「我資訊都有做功課了,今天主要是確認屋況與感受。」這句非常強。它讓仲介知道:
- 不用從零介紹
- 你不是亂逛
- 你是有效買家
- 你節省對方時間
- 你是能成交的客戶
仲介也會更願意揭露對你有利的資訊。這就是「解決方案導向」主軸最重要的精神: 用對方式,讓對方願意幫你。
吳志坤的三步驟「聯繫仲介」實戰流程
① 步驟一:先準備(避免被牽著走)
- 準備歷史成交資料
- 準備三個核心提問
- 準備自己的看屋時間
② 步驟二:第一次訊息(建立信任)
- 簡短
- 禮貌
- 目的明確
- 願意配合
這一步,是把仲介從「防備」調到「合作」的關鍵。
③ 步驟三:三大提問(加速決策)
- 屋況揭露?
- 屋主動機?
- 價格彈性?
這三題會決定你後面的所有流程是否順利。
資訊來源 : 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https://www.trea.org.tw/
聯繫仲介不是技巧,而是節奏
吳志坤後來告訴我:「我沒變厲害,只是我開始知道何時該問什麼問題。」人生第一次買房,本來就會焦慮、不安、怕講錯。但有流程、有節奏,就能把焦慮變成掌控。
14. 低自備成交案例:從 591 找到可複製策略
吳志坤第一次聽到「有人 80 萬買 1200 萬房」
某天上夜班之前,吳志坤滑著 591,看到同事傳來一個消息:
「這戶 1,200 萬的中古電梯大樓,
首購買家只用 80 萬自備就成交了。」
吳志坤僵住。
他腦袋裡蹦出五個問號:
- 為什麼他可以?
- 是不是有我不知道的眉角?
- 591 上真的找到這種機會?
- 低自備是不是陷阱?
- 我是不是也做得到?
在吳志坤開始慌之前,我問他一句:
「你想學的是幸運?還是策略?」
吳志坤沉默三秒:
「策略。」
這一單元,就是要把策略變成你做得到的事。
🗨 **志坤:
教練,真的有人 80 萬買 1200 萬?**
🗨 教練:
有,而且每年越來越多。
根據 2024 年《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》資料(擷取日:2025/11/15):
30 歲以下買方中,有超過 22.4% 使用「低自備+高貸款」成交。
🗨 **志坤:
那我是不是也能找到?**
🗨 教練:
可以,但你要知道「可複製策略」是什麼,而不是賭運氣。」
🗨 **志坤:
哪些策略是最實用的?**
🗨 教練:
三個:
1️⃣ 找急賣動機
2️⃣ 對應慢銷物件
3️⃣ 使用 591 價格基準去比對合理價。
下表是吳志坤後來用到現在仍在用的
「低自備 × 急賣房型 × 591 三軸比對矩陣」。
矩陣三軸解釋
① 急賣動機(賣方面)
- 離婚
- 換屋
- 移居
- 資金需求
急賣可創造的議價幅度最大。
根據 主計總處 2024《住宅供需報告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→ 急賣物件平均議價成功率 高 27%。
② 慢銷物件(市場面)
- 上架超過 90 天
- 點閱量高、留言少
- 社區罕見釋出但無人下斡旋
這類往往容易談。
③ 591 歷史成交(價格面)
利用 591 的歷史資料比對:
- 當區過去一年實價
- 同社區高低差
- 價格合理區間
- 591 自備款查詢法
三步驟:志坤的「低自備可複製策略」
這三步驟是志坤後來真正成功談到「自備 100 萬成交」的流程。
① 步驟一:用 591 找「真正有彈性」的物件
重點不是找便宜,是找 可以談 的。
吳志坤會先做三件事:
- 查看 591 歷史成交落點
- 找上架 90 天以上的物件
- 找價格曲線掉過一次的房
這三點會讓你避免「看起來便宜但不能談」的物件。
② 步驟二:過濾出「急賣」訊號
吳志坤後來最常問的一句話:
「屋主預計多久內完成交易?」
這句訊號能拆穿一切。
如果仲介說:
- 「希望一個月內成交」 → 你有空間
- 「屋主急用錢」 → 你有空間
- 「換屋卡到時間」 → 你有空間
根據 國發會 2024《人口與住宅流動統計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→ 以「急用資金」出售的案件中,成交時間比一般快 41%。
③ 步驟三:用決策矩陣做「議價底線」
志坤會把三軸放一起比對:
| 三軸 | 意義 | 結果 |
|---|---|---|
| 急賣動機 | 決定談判力 | 有急賣就有彈性 |
| 慢銷物件 | 決定耐心 | 慢銷物件更願意談 |
| 591 歷史成交 | 決定合理底價 | 避免談太低被拒 |
三軸同時亮綠燈 → 可嘗試「高貸款 × 低自備」。
吳志坤的成功案例
吳志坤後來用這三步驟,找到一間開價 1,180 萬 的兩房。
三軸如下:
- 屋主急賣(調職)
- 物件上架 112 天
- 591 歷史成交顯示合理價落在 1,080~1,130 萬
最後吳志坤:
- 以 1,100 萬 成交
- 自備款壓到 103 萬
- 媳婦直接激動落淚
他說:
「我以為低自備是天選之人才能遇到的。
結果只是我以前不知道怎麼找。」
資料來源 :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專區https://www.ris.gov.tw/app/portal/346
15. 行動計畫:3 週內用 591 鎖定入手物件
吳志坤回頭看過去 90 天,才發現原來自己走這麼遠了
那天凌晨 3:18,吳志坤剛下夜班,他站在車位旁,深呼吸了一下。他跟我說:「如果三個月前有人告訴我,我會靠自己找到房、把自備款壓到可負擔、還能讓太太真的笑出來……我一定不敢相信。」
他不是最會理財的人,不是收入最高的人,也不是看房經驗豐富的人。但他是 一步一步照著流程做的人。這一單元,就是把他完整走過的「3 週行動計畫」原封不動拆出來,讓讀者也做得到。
「給首購族的 3 週 591 實戰計畫」
第 1 週:建立基準線
(重點:打好地基)
要做三件事:
① 設定你的三條界線
- 房價上限
- 月付上限
- 公設比、屋齡上限
② 用 591 建立「五組比較物件」
同區域 × 同房型 × 同價格帶。
③ 建立價格判斷基準
透過 591 歷史成交資料
建立「合理價差區間」。
根據 國土管理署 2024《住宅交易趨勢報告》(擷取日:2025/11/15):
→ 能明確劃定購屋界線的人,最終買到滿意物件機率提升 38%。
第 2 週:進入市場
(重點:把資訊變成判斷能力)
本週做三件事:
① 大量閱讀 591 屋況資訊
照片、平面圖、屋齡、公設、樓層、座向。
② 與仲介建立第一次互動
使用吳志坤的訊息模板:
「你好,我在 591 看到這間房,想確認是否仍在販售?
若方便可先提供基本資料,感謝。」
③ 拿出「急賣 × 慢銷 × 歷史成交」交叉比對矩陣
這是吳志坤議價的核心,善用 591 急賣訊號判斷法
根據 主計總處 2024 住宅供需資料(擷取日:2025/11/15)
→ 首購族在第二週開始與仲介互動後的成交率提升 26%。
第 3 週:真正出手的那一刻
(重點:把機會變成成交)
吳志坤的「三步驟出手法」:
① 筛選出「最值得出手的三間」
條件:
- 上架超過 90 天
- 有屋主急賣訊號
- 價格位在 591 歷史成交合理帶內
這三點同時成立 → 可出手。
② 一次排出兩場看屋(避免感性判斷)
吳志坤說:
「同一天看兩間,才知道哪一間是真的好。」
這是避免首購族常犯的
「第一間太有感覺就想買」陷阱。
③ 提出具體但不冒犯的出價
吳志坤最常用的句子:
「我可以依照我的能力出到 X 萬,
希望你能協助看看屋主是否願意。」
根據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2024 調查(擷取日:2025/11/15):
→ 溫和且具體的出價,比「直接砍價」成功率高 19%。
三週後會發生什麼?
吳志坤說的原話:
「我終於從『覺得自己買不起』
變成『我知道我能買什麼』。」
這就是行動的力量。
不是魔法,不是運氣,而是流程。
三步驟
① 建立界線 → 可判斷
② 進入市場 → 可比較
③ 出手策略 → 可成交
這三步驟把「心態」變「行動」。
把「焦慮」變「方向」。
把「資訊」變「選擇」。
資料來源 : 財團法人住宅與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https://www.hurc.org.tw/
吳志坤最後問我:
「買房是不是一定要很厲害?」
我回答:
「不用,只要你願意跟著做。」
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一次成功,而是你願不願意
一步一步 — 用 591 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間房。
作者簡介
黃柏叡,現任 標靶網路行銷 SEO 首席顧問,專精於全渠道數位行銷整合。 擁有超過 10 年電商與教育產業實戰經驗。
黃柏叡以「數據驅動 + 行銷創意」並行的策略見長,專業見解曾受《數位年代》專訪(2023),並多次於亞太行銷科技年會(2022、2023)、 教育產業數位轉型論壇(2021、2022) 分享 SEO 與社群廣告實務策略,展現其在業界的權威地位。
在 教學課程 中,黃柏叡以實戰經驗提煉 SEO 策略,強調 E-E-A-T 導向設計、全渠道數位行銷整合與數據分析決策, 協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成長,並建立品牌信任。
- Meta Blueprint 認證:Ads Planning、Ads Buying
- Google Analytics(GA / GA4)認證
- Google Ads 認證:搜尋、展示、影片廣告
- HubSpot Content Marketing 認證
- 十年以上企業顧問與講師經驗,專注於 E-E-A-T 導向 SEO 策略、全渠道數位行銷與廣告成效追蹤
文章最後更新日期:2025年11月16日
